本文由唐海燕老师提供
导语
非常时期,受疫情影响,很多学校有可能在原计划开学时间师生不能正常返校。“停课不停学,教学不延期”,以北语为例,原计划春季学期从2月24日开课,目前要求开学初所有课程都通过网络进行线上授课,且至少到3月底。这对于所有下学期有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讲,意味着需要将线下课程转换为线上课程,至少有5周时间需要通过网络的方式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线下-线上课程的转变对于有线上授课经验的老师来讲,相对好操作,但是对于从未有网络授课经验的老师来讲,可谓挑战不小:从教案的修改,授课内容的调整,授课形式的采用,授课平台的选择,课堂的组织与实施,作业的设计、布置与批改,课程评价与考核等等,都需要进行思考。本文将结合以往的慕课(MOOC)、私播课(SPOC)开课经验,以及一些线上平台的使用经验,提供一些可简易上手的线上课程实施方案,供广大教师探讨。也欢迎各位师生有好的经验可通过留言或投稿方式进行分享。
线下课程到线上课程的转换主要有两种模式:
模式一:从无到有完成线下课程到线上课程的转换。
模式二:利用网络已有资源完成翻转课堂实践。
可采用的授课形式有慕课、私播课、微课、直播课、翻转课堂等,本文将分别进行介绍。
一、慕课(MOOC)形式
慕课(MOOC)是目前线上课程的主要形式,从2013年以来,中国多所大学完成了数以万计的课程制作并上线多个平台。国际化MOOC平台主要有Coursera(https://www.coursera.org)、edx(https://www.edx.org)等;国内大学MOOC课程集中的平台主要有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https://www.icourse163.org)、学堂在线(https://next.xuetangx.com)等。这些课程平台均与各学校教务处对接,教师所建课程由教务处审核符合平台标准后方可放在MOOC平台。教师和学生均可免费参与平台开放课程。
MOOC课程形式目前比较成熟,如果线上课程按MOOC课程标准进行设计与建设的话,借鉴性较强,下一步课程优化符合平台标准后有可能直接上线MOOC平台,且亦可以为目前实施的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提供参评条件。
下面就以“中国大学MOOC”平台为例,具体看看如何设计一门MOOC课程。(其实MOOC课程的设计思路同样适用所有线上课程的设计。)
1.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包含:教学视频、文档(PDF格式)、随堂测验、课堂讨论、单元测验及单元作业、考试等。
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不同,缺少与学生的实时互动,更多知识点的传递会通过视频进行单向传递,且将重点及难点的知识点录制成视频,方便学生反复观看。
线上课程首先要在已有的教案中进行梳理,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拆分知识点,先梳理学习地图,选课学生会根据学习地图了解课程内容及进度。例如下面两节课的课程内容安排,一个是以章节进行组织,一个是按周进行组织,都可以,但个人认为线上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内容按周进行规划会更好一些
另一个最重要的是要确定哪些知识点采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哪些只需要用课件或其他形式呈现。用视频呈现的部分则需要准备视频,可以根据内容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带教师出镜讲解的视频、教师不出镜录屏的,动画制作的,手写实录的,等形式。
2.教学视频的录制
每一个单个独立的教学视频其实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微课。
微课的制作方法有很多,非常时期介绍几种可以个人实现的方式,例如以下几个视频所示。
win10系统可以直接录屏
内容最好拆成几分钟一个视频,这样录制时如果出错重录也比较方便。
如果是应急使用的话,一些速课制作的视频也可以使用,例如用学习通制作的速课课件,教师将课件传至云盘,点击上课便可以快速录一个速课,并且支持分享!用“录制速课”功能来制作“微课”,只需要有PPT和智能手机即可,不需要额外的录像设备,录音设备,对环境也没有要求,老师不出镜,讲课会轻松自如!简单、易学、高效!但这种方式应急还可以,如果作为视频课件的话,还是稍显薄弱。
3.课程教学视频要求
制作教学视频前有必要了解一下某平台上线课程的视频要求。
技术要求
-单个视频时长范围:5~25分钟。
-视频采用H.264编码方式,分辨率不低于720p(1280×720,16:9)。
-视频采用MP4格式,单个视频文件小于800M。
-音频要求清晰,无交流声或其他杂音、噪声等缺陷。
拍摄要求
-拍摄式样无特殊约束;画面中教师以中景和近景为主,教师面向镜头,效果要求人物和板书(资料)同样清晰,不建议无教师形象的全程板书或PPT配音。
-录像环境应光线充足、安静,教师衣着整洁,讲话清晰,板书清楚。
-视频片头/片尾(可选):片头和片尾的总长要求控制在10秒以内。一个教学单元内,如果有多个视频,建议仅在第一个视频加片头,在最后一个视频加片尾。
-视频无任何水印或者标示,无制作公司的名称及标识(logo)等。
特别提醒:
视频中不要使用各类地图。如果需要使用,必须依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经我国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获得地图审图号,否则不得使用。
在视频中,不得使用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肖像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商业秘密、其他合法权益以及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违背公序良俗的素材。
二、私播课(SPOC)形式
SPOC与MOOC的区别,就像VIP与普通会员的区别,MOOC是面向所有人开放的,SPOC只是面向部分人开放。因教学任务书中开设的课程都有固定有数的学生,且有学生名单,所以选择SPOC模式是最为恰当的。
平台选择方面,首选与教务处有合作的官方平台,因为教务处会根据教学安排先建好课程,并导入学生名单,老师所做的只是能保证自己用正确的账号登录并激活课程后,再通知学生找到课程并顺利加入。且所有学习数据都可以进行保留及查询。
以北语为例,这一课程的选择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
模式一:北语慕课平台(超星泛雅)+学习通APP
模式二:中国大学MOOC平台SPOC+慕课堂(微信小程序)
模式三:学堂在线+雨课堂(微信小程序)
三种方式各有优缺点,但基本功能都有,同一课程老师们最好从头至尾选择同一模式对师生适应性及学习体验会更好些。
1.北语慕课平台(超星泛雅)+学习通APP
“北语慕课”平台已与校教务系统对接,教学系统中有关2020年春季学期教学安排及学生选课数据已经置入北语慕课平台。各位老师登录“北语慕课”平台(网页端)即可看到2020年春季学期课程安排。登录后,先“激活”课程,之后便可以在网页端和移动端(学习通APP)展开同步教学。学生登录平台网页端或移动端均可以看到自己所选课程。教师通过线上班级可以上传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还可以发起签到、投票、主题讨论、测验等各种教学活动,同时也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开展直播教学,直播结束后可选择允许回看,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生通过手机可实现师生间、生生间各种互动,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登录北语慕课平台,网址:http://blcumooc.fy.chaoxing.com/portal/;
2.登陆后,进入“我教的课”,“激活”课程;
3.下载 “学习通”手机APP;
4.点击登录页面,选择“其他登录方式”,跳转至机构单位登录,搜索“北京语言大学”;
5.之前已经使用过“北语慕课”平台或“学习通”的教师,登录账号密码与之前一致;初次使用“北语慕课”平台或“学习通”的教师,登陆账号为教师工号,初始密码为:123456;
6.登陆成功后,可在个人账号信息页进行手机号绑定,以便密码遗忘时用手机号验证码登录。
2.中国大学MOOC平台SPOC+慕课堂(微信小程序)
北语教师都可使用“中国大学MOOC”SPOC平台(爱课程)https://www.icourse163.org,建课前需先联系教务办,由教务处进行建课。师生首次登陆平台需要输入工号或学号进行身份认证。教师通过网页端进行备课,师生可以在网页端和移动端(“慕课堂”微信小程序)展开同步教学。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慕课的老师可以跟课程顾问申请开直播课。
3.学堂在线+雨课堂(微信小程序)
学校已购买了“雨课堂”的专业版。教师可免费下载、建课并进行身份绑定,可以用教务系统账号密码登录。雨课堂使用说明链接如下:https://www.yuketang.cn/help?list=11
对比三种模式的移动端,学习通技术较为成熟,上传资料的格式更丰富,教师在移动端对课程的编辑和操作更方便。但针对不同课程有不同需求,师生喜好和使用习惯也不同,目前许多平台都推出了在线直播课程,方便大家掌握技术并顺利使用。点击下面文字即可进入课程目录。
三、直播课形式
直播课的方式有多种,不单指视频直播,较为常见的还有语音+图片+文字等方式。
视频直播方式对网络环境要求较高,教师授课时不仅要考虑平台是否能满足需求,还需要考虑学生端网络环境。如果学生端网络环境不好的话,看回放的效果也不如录播。有些针对中小学教育培训的机构平台在视频直播方面做的很好,例如学而思网校,成千上万学生同时在线时也可以做到画面清晰流畅,除文字互动外而且还可以提供连麦功能,增强师生互动。上一部分提到的几种平台都支持在线直播,但中国大学MOOC平台直播课不面向所有课程开发,雨课堂和学习通直播课要考虑是否会出现视频不连贯、卡顿,不能连麦等问题,而且开学后如果大多数课程同时采用直播方式时,效果是否能达到要求。
如果换种思路的话,其实现在很多直播平台做的很不错,老师们完全可以用这些平台进行直播,例如抖音、斗鱼、腾讯会议、YY直播等。
语音+图片+文字方式做直播课也是很好的选择,例如很多课程都可以利用微信群语音+图片+文字方式,在约定好的时间段可以开始直播,在直播期间可以要求群成员禁言,也可以申请课程机器人协助管理。同样的方式QQ群、喜马拉雅APP等方式也可以实现。
四、翻转课堂
如果课程资源足够丰富,可直接进行翻转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