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17届闽方言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大学桑浦山校区成功落幕。我校信息科学学院柯登峰副教授受邀作《汕头话语音识别系统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题报告,凭借“信息科学+语言学”的跨学科创新视角,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李如龙先生,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庄初升先生,昆山杜克大学语言文化中心资深主任唐斯诺(Dan Snow)先生等业内专家出席研讨会。与会专家对报告内容给予高度肯定。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科大讯飞方言语音科技校企联合实验室主任刘新中教授,不仅提出多项建设性意见,更热情代表《南方语言学》现场向柯登峰发出约稿邀请,彰显了学界对该研究的认可。
柯登峰的学术报告,既系统呈现了北京语言大学在方言智能处理领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更生动彰显了我校信息科学学院在“信息科学+语言学”交叉融合领域的鲜明学科特色,为以技术手段助力方言保护事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范例。
一直以来,柯登峰带领团队深耕方言保护领域,围绕方言数据少、方言专家数量不足问题,开展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在“中低资源语言智能”领域踔厉奋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团队搭建的潮汕方言智能语音数据库,不仅实现了方言发音的精准识别,更成功绕开了传统方言研究中难以规避的专家记音、文白异读规律总结、声调演变及合音记录等核心问题。
在本访谈中,柯登峰谈到:“我们的算法可以对不符合规律的语言现象进行精确建模,能够规避发音不准导致的识别错误。” 这份研究成果的背后,是柯登峰团队多年的坚持,更是团队师生对“人工智能服务文化传承”使命的践行。今年9月,团队将研究实践延伸至小学校园,与汕头市澄海城北小学达成合作,共同举办“潮音汇”潮语传承比赛(以下简称“潮音汇”)。本次大赛将方言传承融入小学课堂与课余生活,发动学生、家长、老师及社会热心人士共同参与,构建起全民参与的方言传承网络。

“方言是文化的活性载体,文化隐藏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书中能够记录的只是文化的冰山一角,因此,保护方言不能停留在学术圈内自循环。”柯登峰强调,发起“潮音汇”的初衷,正是为了打破这一局限,让方言保护走进大众生活。

谈及未来规划,柯登峰表示,团队将持续推广“潮音汇”模式,让更多方言区孩子在互动中感受母语魅力、轻松掌握方言。“技术从来不是目的,而是守护文化的手段。”他进一步强调,团队将以潮语保护的技术积累为基础,深耕中低资源语言智能研究。“方言传承需要学术研究、教育推广与技术开发协同发力,构筑立体化保护路径,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让潮语真正‘活’起来,更让各类中低资源语言在数字时代得以延续,让下一代既能听见历史的声音,更能成为多元文化的传承者。”
专访对象:柯登峰
专访编辑:陆瑶
图片:柯登峰团队提供
审核: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