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sophomore】出国交换行
第三站:爱尔兰都柏林理工大学
九个月的爱尔兰交换学习已经落下帷幕,在都柏林理工大学学习的日子里,无论在学术,能力还是生活上,我都成长了许多。在写下这篇心得的同时,也是我对自己的交换经历轻轻画上句号。
——郑力锦

出国生活之在家后院挖土豆
学业答卷
我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但出国后由于学院的差异,学习了很多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刚开始学习中会有比较强的抵触心理,但后来我发现这样下去自己什么都收获不到。于是我转变心态,认真学习那些原本和数字媒体无关的课程。也算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我的专业课成绩均达到first class,在学术上算是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个经历让我明白一个道理——看似和自己不相关的事情并非 “无用”,只是它的作用还没来得及显现。比如,我在人工智能课上学会了python,回来后发现“虚拟现实”就是用的python编写代码。这样,我就比其他同学更熟悉python语言,也因此这成为了我的优势。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它们让我明白,不要因为一件事情在当下没有意义就抵触学习,甚至干脆不去做。人生很长,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会用到它。我想最遗憾的不是你学习了一门无用的本领,而是在你需要用它时,发现你本该了解却无从下手。在应该学习的时候虚度了光阴,这才是最悲哀的。在此也希望与目前对自己专业学习还存在抵触心理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这点小体会。
除了专业课,我还选修了自己感兴趣的语言——德语。在语言学习中,我对德国文化,乃至欧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从学习中收获了快乐。

出国生活之与外国同学的最后聚餐
文化差异
作为交换生,文化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授课模式上,对此,我也有些许感悟。
在爱尔兰上学明显感到比国内要“不好混”。老师们对大作业的质量要求更高,考试也更全面且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而不是单纯的背书。虽然他们对成绩要求严格,但上课气氛确实是非常宽松的。这边和国内很大的不一样就是“没有课间”。每节课都是一小时连着一小时,没有规定的休息时间。但是老师同学们都会“自动”的早下课晚上课,一般老师都会等学生差不多到齐了才开始上课。有次上动画课,上到一半,一个迟到的同学拖着一盘三明治进来并且把它放在老师讲课的桌上表示赔罪。老师打趣地“感谢”这位同学后就继续上课了,还示意大家饿了的都可以到台前来拿三明治吃。虽然这个例子不太有普遍性,但就我感觉,国外师生关系确实更为随意,没有明显的等级观念,反而更像朋友。当然,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无所谓好坏,只是单纯文化上的差异。
除此之外,我发现那边的老师对待出勤率更为宽松。有次上实验课(自己做东西,老师在旁边指导),班里就来了两三个学生。有同学问老师是否会记考勤。老师说他并不看重出勤率,如果学生在课下完成了实验并且没有问题,就不用来上课,他只是来辅导需要帮助的学生。但是这位看似很随性的老师其实对于学术要求非常严苛。“你可以不来,但是要做出我要求的东西”,这是他的态度。由此可见,在看似宽松的教学环境表象下,其实是对成果更为看重的原则。

出国生活之爱尔兰最大庆祝St. Patrick Day
游学感悟
自然,“游学”不光有“学”,还有“游”的部分,那就是感受文化。我把这种“游”融入到每天对生活的细心观察里。在这之中,我也感受到了不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和爱尔兰朋友及其他欧洲交换生相处的日子里,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西方人在学习就业方面的淡定从容。他们当中很少有为了就业而强迫自己学热门专业的人,也很少有“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的焦虑。谈到职业时,很少听到“成功”这个词,更多的反而是“兴趣”和“快乐”。有很多我的欧洲同学都是工作几年后决定重新回到学校学习,原因有的是对自己原来的职业不满意,有的是希望在一个领域中有更大的提高。可能在我们看来工作到40岁,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事业而重新回到校园学习一个新知识是浪费了青春,可在他们看来,就只是一种工作做腻了,想换种生活方式的心情。
除了竞争压力这个客观因素,我觉得“心态”是我们应当向他们学习的地方。就像我的房东Kevin,即使他60岁了银行贷款还没还清,每天工作都很辛苦,但是晚上工作完了以后,到酒吧去喝一杯聊聊天就会让他很有满足感。家中也经常放着音乐,完全感觉不到“房奴”的压抑。即使再累,他也会感谢我们带给他幸运,让他有工作可以做。这种感恩和知足的态度正是我们所欠缺的。很多比Kevin境遇好很多的人活得都很压抑,我想,这些压力一方面源于生存,一方面源于攀比。只要我们用知足感恩的心态去过每一天,把攀比的那一半去掉,我们也可以过的更洒脱,更快乐。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很多和我一样即将毕业的同学,朋友大都在为未来焦虑;对于出国、考研或者就业感到迷茫、惶恐。面对不确定的恐慌我们都有,但转念一想,这只是人生的一个路口。以后我们遇到的机会,选择还很多,所以不必要给自己徒增烦恼。面对不如意的际遇,不必过分遗憾,无非只是奋斗的一程。有时暂时的挫折,只是让前路更清晰。路径面前,再选择;责任面前,再出发。我们不仅要做自己生活的主角,更要做理想生活的导演。正所谓“功成不必当下,功力必不唐捐,不言放弃,又何言乏力?”愿以此句共勉之。